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吴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>走进吴川>休闲旅游>风味美食

黄坡传统瓦罐装腌蒜绝迹 看“囝木”的传承与创新

时间 :2018-03-07 来源:湛江日报 字体:    

湛江日报   在以腌制蒜头、蒜尾闻名的吴川市黄坡镇,要找到传统瓦罐装的腌蒜,是一个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
   2月26日,在该镇干部的帮助下,记者还是未能如愿找到传统的瓦罐腌蒜。该镇大小数十家家庭式腌蒜生产商,全都改用了透明塑料罐包装。而据当地腌蒜名人肖观生回忆,改革开放前,黄坡供销社门店里的腌蒜有两种包装:一种是大玻璃缸装着散卖,小孩子只须花一两分钱,便可买上几个用海槿(当地称为“囝木”)树叶包着的蒜头;另一种是30斤左右的瓦罐装,专供大城市饭店和出口用。

黄坡腌蒜的前世今生

   国内早年可供出口的土特产种类并不多,黄坡腌蒜跻身其列,可见其过人之处。其入口酸甜生津,消滞开胃“卜卜脆”的特点,不但在粤西驰名,近年来连旅居东南亚的老华侨也为此专程回乡解馋。据该镇一名八旬老人回忆,早在解放前,黄坡蒜头便随着江上往来的船只,扬名鉴江流域了,当时沿江各城镇的大小饭店,都备有黄坡蒜头作开胃小菜。连省城客,也到黄坡进货。
   如今尽管包装物已改变,黄坡镇内依然有数十家家庭式作坊现仍使用传统工艺生产着腌蒜。在国内多家大型电商平台的数百种糖醋腌蒜产品中,黄坡腌蒜售价最高,销量也名列前茅。

精挑细选的原料蒜

   27日午后,黄坡腌蒜名人肖观生驾着农用车,到镇旁的磐石村田头收购原料蒜。田间一小片蒜地里的蒜农见状,把数十捆大蒜扔上机耕路,上田后再把蒜装车。这些原料蒜每捆约有七八斤,叶已变黄,蒜头外皮才略带紫红色。
   “这是最好的原料蒜,蒜头蒜骨的纤维比绝大多数外地蒜种都要细嫩,口感非常好。”肖观生解释,作为腌制原料的大蒜,种植期约90天,远比蔬菜用蒜要长,单价也贵得多。当天收蒜的价格为每斤5元,比去年便宜了不少。“可惜到了季末,没有多少本地蒜收了。”
   原料蒜源一直是黄坡腌蒜面临的最大问题。在当地众多生产商眼里,只有土生土长的黄叶白蒜才能腌出口味最佳的黄坡蒜头蒜尾。其具体特征是脆嫩,轻轻一咬就断,绝无纤维相连,响声青脆,蒜辣适中。黄坡是传统粮食种植大镇,极少坡地,蒜种植难以扩大生产规模,而市场热销不止,原料短缺矛盾为此产生。为解原料之困,众多生产商都千方百计地争夺本地蒜源,甚至自己租地种植。肖观生就种了60亩,但对生产需求而言,仍杯水车薪。
   走出去寻找蒜源地变成了黄坡腌蒜产业的一道不得不跨过去的坎。肖观生坦言,现在不少蒜源的供货地来自雷州市的乌石镇,当地腌蒜行业正频频寻找适合生产高质原料蒜的产地,谋求与农民建立合作供货关系。
   蒜源地的扩大,在黄坡腌蒜行业里早就是公开的秘密。但当地腌蒜的品质仍受市场的热捧。肖观生深有感触地说,传承与创新,是当地腌蒜业近十年来,共同面对的挑战。
   因为传承,所以能保持品质的优势;因为创新,黄坡腌蒜业闯过了一个个市场关。
传统工艺的传承
   一根蒜,左右两撕,旁叶脱落;剪刀连剪四下,一颗蒜头和两节蒜骨便落在原料筐里。在黄坡镇一家家庭式腌蒜小厂的理料房里。整理蒜料的一位大妈对记者说,这两撕四剪的手法,是她奶奶辈就传下来的,所剪的每段长度都一样。她正加工的这批原料蒜,品质上乘,去除须叶后,净原料率有四成。据她介绍,净原料率一般为三至四成。
   蒜头和蒜骨经洗净后便进入自然晾干环节。这一环节马虎不得,哪怕蒜头和蒜骨还带着一点水进入腌制缸,都会引起成品变味。
   黄坡腌蒜的传腌制工艺与外地产品的一次腌成有所不同,腌制分两阶段,第一阶段是浓腌,腌料汁由浓黑醋和食用海盐调制,泡腌3天后,才进入淡腌的第二阶段,腌料汁由稀释的黑醋和糖液组成,一般需泡腌10到25天。腌制完后,把淡腌汁液和蒜头蒜骨一起装入塑料包装罐内,贴上标签纸装箱便可出厂。至于腌料汁的调配比例和腌制时间,各厂商略有不同,有些厂商甚至分三阶段腌制。记者进一步详细了解时,往往被厂商以“商业机密”为由婉拒。但他们都称,使用的是传统工艺没有什么变化。
适应市场的革新
   “腌制工艺绝对是传统的,但也有革新,主要是适应市场,不革新不行!”几经交谈,肖观生就制作工艺打开了话匣子。
   “首先革新的是包装物,腌制蒜头蒜尾属直接食用品,按食品监督的相关规定,必须采用直观可视的包装物,否则根本拿不到进入大市场销售所需的‘QS’标志(企业食品生产许可标志)。”肖观生解释了为何在黄坡再也找不到瓦罐包装腌蒜产品的原因。
   黄坡腌蒜目前的销售途径,大致有电商、授权专卖、大卖场及零售铺市三种,名牌产品大部分销量在电商和授权专卖两途径产生。为适应长途外运的物流需要,外运的塑料罐包装外部都加上了防漏密封套,以防在转运过程中汁液泄露,沾染同运的其它货物。
   “我们曾为包装伤透了脑筋!”肖观生透露,在装罐后,泡在汁液里的蒜头蒜尾继续发生腌制效应,过去他们曾在罐口压制密封铝箔,但很快发现行不通,完全密封后,胀罐现象明显,被市场误解为变质。几经周折,他采用了新型的可透气塑料瓶盖,并加浓了装罐汁液的糖含量,成功解决了胀罐问题。
   “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扩大蒜源地,经过精心挑选,完全保留了产品嫩脆可口的传统风味,腌成品微绿的传统特征也成功保留下来了。十多年来,从未收到品质的投诉。”肖观生表示,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者口味的变化,而且这种口味变化越来越明显,有些喜欢蒜辣味浓郁些,有些喜欢无蒜辣味的。尤其在电商平台,顾客对产品售价不太敏感,但对口味偏好却非常敏感。他正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风味进行细分化,生产几种不同风味的蒜头蒜尾。
   即便在传统工艺流程,黄坡腌蒜的生产者也为适应市场作出了不少革新措施。
   比如糖料,普遍从传统的土糖改为白糖。主要原因是现时的土糖生产式微,很难找到一家获许可且一年四季都能供货的土糖生产商。“土糖生产在蔗液澄清环节用的澄清剂是石灰,不同生产商不同批次的土糖石灰残余量相差较大,如果用现在生产的土糖,难以控制腌蒜的风味。”
   又比如传统的洗蒜、晾蒜环节,在春节供货旺季,往往被生产商压缩到洗蒜后直接腌制的短流程。出于赶工时的迫切需要,生产商想出了用浓黑醋洗蒜的妙招,不但节省了晾蒜所需的一天时间,其卫生效果及腌制效果大大优于传统流程。

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

   在传承独特传统工艺的同时,黄坡腌蒜业大胆创新,不但维持了传统工艺带来的“嫩脆浓香,开胃消食”的竞争优势,还在适应物流外运、市场需求方面做了不少大胆创新,令这一传统制作工艺得以发扬光大,实现了产品的优价优销。
   据当地业内人士介绍,在当地政府的产业化指引下,目前该镇腌蒜产业已出现几大发展的新苗头,一是出现品牌强化,正在注册商标的厂商大幅增加,制作工艺申请非遗的呼声越来越大;二是出现分工细化,在市场竞争中处劣势的小厂家接受品牌厂商的严格品质管理,代工贴牌;三是原有的家庭式生产方式正在打破,近期可能催生现代企业,不但兴建专业厂房,还把产业链条延伸到大面积种蒜的农业范畴,并借助电商平台及专卖机构,实现原料、加工、销售“一条龙”。
   黄坡腌蒜业,正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。(林小军 吴建韬)

 


 

相关文章

下一篇:土特产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