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吴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>走进吴川>历史文化>吴川志鉴
1994年5月,吴川撤县建市,吴川市治在梅菉镇。
梅菉镇(1996年改为街道办事处)是吴川市(县)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商业、交通中心。早在明朝已建立“梅菉”圩场集市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
梅菉镇位于鉴江之东,西北有袂花江、三丫江、梅江(小东江)三条支流从隔海——围兰勇汇入鉴江,全镇总面积13平方公里。东邻博铺,南接大山江,西与振文隔江相望,北与长岐毗邻,东南距南海3公里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,季风明显,冬暖夏凉,气候温和,阳光充足,雨量充沛,四季宜人。水路通航,上至化州、高州、茂名,下通黄坡、吴阳,从沙角漩入南海,货物可运至湛江、海南、广州以及港澳。本镇之西有条“竹栏街”古有盛名,过去上游信宜、高州、化州等地山货、竹木排筏漂流至“竹栏街”码头泊岸,集散堆放销售,再用三桅帆船转运出海外供应。陆路交通有广(州)湛(江)国道325干线经梅菉镇之东纵贯而过,还有梅(菉)化(州)、梅(菉)塘( )、梅(菉)兰(石)等支线公路环贯全境,水陆交通方便。
梅菉,原为圩名。最初在梅菉头集市。明天启年间(1621~1627),(一说为明万历22年[1594]前)迁至龙窖(即今梅菉镇向阳市场附近)集市,统称为梅菉圩。据《梅菉志》(稿)载:“本梅姓、陆姓创始,故曰‘梅陆’圩。亦曰‘梅禄’、‘梅绿’、‘梅菉’。”另有传说:此地古为江心岛,在唐代已有太平、龙窖、铺脚三圩,明嘉靖至天启间三圩合并,知府梅良道在岛内遍种梅花,将合并的三圩改为“梅禄圩”,今有梅姓食朝禄之意,后变“禄”为“菉”,沿用至今。
梅菉原跨茂名、吴川两地。茂名县地约占十分之六、七,吴川县地约占十分之三、四,自蔗坡逆南而东至圹基头止为茂名地,从水口坡以北至伏波庙前(即石桥街)以及鉴江对岸的围兰勇为吴川地。又载:“东自塘基头赤水司署前,北至石桥街、漳洲街等处,南至南畔街(鸡行街)鱼行街界,其中错杂者如刘家巷、打铜街为茂地互有吴地;康岐楼吴地又互有茂地。”
清乾隆元年(1736),高州府设督捕通判署于梅菉,称为梅菉分府。
民国元年(1912),改为茂名县第五区。
民国15年(1926),梅菉划为独立市,下辖康宁、义平、同德等镇。
民国21年(1932),设梅菉市管理局,隶属广东省民政厅。下辖义平、太同、海澜、德新、康宁等5个镇。镇下设36个保,保下设305个甲。后将5个镇合并为2个镇,即同德镇、康平镇。
民国22年(1933),广东省南路行政绥靖公署驻梅菉。
民国36年(1947),茂名县划三民、覃博、梅博三个乡和电白县划出王村港乡归梅菉市,改署梅茂县,县治梅菉。
1950年4月,设立高雷区梅茂县梅菉镇政府,全镇管辖7个行政街和3条行政村。
1952年4月,原吴川县与梅茂县合并,称吴梅县,县治梅菉;1953年4月,改复吴川县,县治仍在梅菉。
1958年9月,梅菉镇改称人民公社;1961年3月,梅菉人民公社划分梅菉,大山江两个公社。
1964年6月,梅菉公社更名为梅菉镇,管辖梅岭大队、梅菉头大队、博铺大队、围兰勇大队及瓦窑、跃进、向阳、东升、红旗、新文、永红等居委会(1973年增加红新大队是由于兴建塘尾分洪工程时,迁安塘尾下坡等村民到鲁巴山设红新大队,划归梅菉镇管辖)。
1979年7月,划出博铺大队的曾屋、杨屋、竹根头、东岳、水清、龙屋等以及山脚、梅菉头大队,成立附城公社。
1981年2月,撤销各公社革命委员会名称,梅菉复名镇人民政府,同年11月,附城公社复并归梅菉镇。1984年12月,梅菉镇又划分梅菉、博铺2个镇。
1990年,梅菉镇下辖14个管理区,61个村(居)民委员会,269条自然村、街道。全镇户数17869户,总人数79087人,其中:男性41412人,女性37675人,总耕地面积788.8亩,其中:水田381.9亩,坡地406.9亩,鱼塘1238亩。
1994年5月,吴川撤县建市,梅菉镇改为吴川市梅菉镇人民政府。1996年,广东省人民政府行文,梅菉镇人民政府改称梅菉街道办事处,对外仍沿用梅菉镇人民政府的职能和印鉴,至2002年4月,梅菉镇人民政府正式更名挂牌为梅菉街道办事处,对外行使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和印章。
据统计,2000年全镇总户数33556户,总人口114068人,其中:男性60458人,女性53610人,总耕地面积467亩,其中:水亩206亩,坡地261亩,鱼塘面积1394.4亩。从2000年与1990年的总户数、总人口相比;户数增加15687户,增加88%,人口增加34981人,增加44%。